焦作市科学技术局 -8846威尼斯

|  
 当前日期:
文章搜索:    
· 8846威尼斯-威尼斯7798cc - 科技聚焦

“张衡一号”:跳出地球测地震

来源:经济日报 访问:2534 时间:2017-01-23

    为掌握地震动态,我们的祖先张衡曾经发明了世界上首台地动仪。如今,研究地震科学的又一“神器”即将横空出世。1月17日,《经济日报》记者从全国地震局长会议上了解到,首颗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将于今年发射、投入使用。届时,我国将首次具备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能力,也是唯一拥有在轨运行的多载荷、高精度地震监测试验卫星的国家。


    关于地震能否预报,科学界一直存在争论。我国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曾经表示,对地震预报应该持有审慎乐观的态度。许多科学家相信,经过不懈努力,加快科学探索的征途,地震预报有可能在未来实现。


    地震预报究竟难在哪里?为什么如此先进的现代科学无法破译其中奥秘?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副总设计师申旭辉告诉记者,摆在科学家面前有3座大山:首先,地震事例太少,不足以帮助科学家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和方法体系。“比如七级地震在中国每3年才能遇到2次,这样的数据连统计分析都不够。”申旭辉说。其次,地震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受到很多制约。地震发生在地下,科学家们很难实地查看怎么回事。而地面上的探测站点分散,很难把全球的地球物理场搞清楚。此外,地震研究的基本理论起源于早期的牛顿物理学,如今物理学发展很快,地震研究迫切需要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


    如何跨越这三座大山?“无非上天入地。”申旭辉说,“地震是地壳运动,会切割磁力线,造成磁力线的扭曲,我们可以通过卫星捕捉这些信号,跟踪地震前兆”。


    通过发射卫星,跳出地球看地震,将突破许多地震研究的限制。“在地面上,地震台网不能完全覆盖所有地区,面积广阔的海洋我们也观测不到。但卫星上天后,就可以不受自然环境的约束,对全疆域实时观测。而且,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作用力对于板块运动及地震研究都有帮助,跳出地球看地震,可以借鉴现代物理学和空间科学的成果促进地震科学的发展。”申旭辉说。


    据悉,将要发射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是我国立体地震观测体系首个天基平台。它将发挥空间对地观测的大动态、宽视角、全天候特点,获取全球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观测数据,研究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效应。它可以对中国及其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进一步推进我国立体地震观测体系建设,开辟探索地震监测预测新途径。同时,卫星还能为航空航天、导航通讯等领域提供空间电磁环境监测服务。


    能够观测全球,统计研究全球地震的前兆变化特征,对于地震研究者来说,是一件非常兴奋的事情。“这样一来,十年间,就可以拿到上百个七级地震的数据,可以总结很多经验教训,卫星观测可以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地震震例。”申旭辉说。


    在电磁监测卫星家族里,张衡一号并不孤独,之前已有俄罗斯、法国、美国等国家发射过同类卫星。“对于地震研究而言,指望一两颗星远远不够。”申旭辉说。张衡一号被寄予厚望,其设计指标和载荷配置均超过国外同类卫星,采用通用小卫星平台,搭载感应式磁力仪、高精度磁强计等8种载荷。该卫星由中国地震局、航天科技集团等所属的几十家单位参与攻关研制。工程实施3年多来,参研单位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保持寿命,类似卫星的轨道高度一般在六七百公里,但考虑到这颗卫星要接收地震电磁波,而电磁波传播过程是衰减的,为更好地接收信号,我们把轨道降低到500公里。而且,我们希望时间优先,将卫星的周期设置为5天。这些都是为张衡一号量身定做的特殊处理。”申旭辉说。


    地震预报非常难,但是,地震人一直在努力。为确保更好地发挥卫星效益,中国地震局会同国防科工局坚持开放共享的原则,组建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国际科学家委员会,广泛吸收国际一流专家参与,为卫星的研发建造、应用服务提供科学和工程咨询,确保电磁监测试验卫星研发和应用的国际水准。

上一篇:甘绍宁解读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 下一篇:2016年中国专利代理行业综合实力评价成果在京发布
网站地图